2020年中灣區房地產市場——市場跟你想得不一樣
1. 承上一篇最後一段,所以我說吃麵的是一群人,喊燒的又是另一群人,Guess what? 就在人們興緻高昂地談論在家工作造成灣區房價崩跌的理論時,灣區房價又開啟了瘋狂漲勢—好區的房屋搶破頭不說,過去幾個月賣不掉的通勤房,突然在六月就賣掉了。看起來灣區的房價又給大家上了一課。
2. 暫時:不同於2018年再爛的房屋都賣得出去的狀況,這次的買家有硬傷的房屋不考慮,多半集中心力於挑選好房。也就是說,你要買好房,就是要付出高於公平價值的出價,跟其他買家競爭。為什麼是暫時?因為這樣的熱潮如果持續下去,有硬傷的房屋也會被納入考慮—遠的不說,看看2017年中下旬到2018年上旬的情況、看看2020年一開始的情況。
3. 這幾年幾次搶房潮下來,幾乎是如出一轍的模式。一開始,買家並不相信Realtor看到的各種早期訊號,比方說 Open House 或預約很瘋狂、出現Preemptive Offer、或是針對特定房屋的Disclosure下載數量、出價人數等等。
4. 大部分的買家,都是出過價後等到價格開出來,才會校準心中的價位。問題是,從出價到價格公開,一般要一個月的時間。一個月是什麼概念呢?早先被市場教訓過、沒拿到房屋的買家,積極一點是每周都會出價的,也就是一個月已經經過了四次出價循環。概念上,那些本來一個月前1.2M的房屋,說得保守一點,已經經歷過了1.21M、1.22M、1.23M、1.25M的價格調整。所以,即便你知道一個月前的成交價,但現在,市場早就不是那個價格,當一個月後,你要用1.2M出價同等房屋的時候,市場也不認可了。
5. 在這樣的情況下,只有少數買家,要嘛特別信任Realtor,要嘛有經驗,才會迅速行動,一開始就夠狠—這很難:開玩笑,相同房型的成交價我的預算可以買4房3衛SFH,說什麼都要試一下,沒中!好吧我知道了,那麼4房2衛SFH總可以吧,呃又沒中…就這樣最後買到了3房2.5衛的Townhouse—不夠狠,仍舊用一個月前的價格來校準,那麼腳步就是永遠跟不上動態市場,直到最後買在那一波的高點,然後還不是自己原先想要的房屋,遺憾的是這是人之常情。
6. 誰知道呢?或許, This time is different. 是吧;或許,我錯了— 說不定這次上漲行情今天就戛然而止;或許,今年冬天房價就跌了…說到底,Realtor能給建議,但決定是自己的,自己承擔。
作者:林久禾,舊金山灣區矽谷/硅谷全職專業房地產經紀人。
我是林久禾,台灣大學畢業後赴美取得工程碩士學位。而後調查舊金山灣區(San Francisco Bay Area,俗稱矽谷/硅谷)房地產市場、研習買賣房和看房知識、請益上百位地產前輩,最後因緣際會,受教於一位有五十年買賣房經驗的房地產仲裁官,並成為房地產經紀人(或說房仲,英文稱 Realtor 或是 Agent)。
這些年我探訪過數千間房屋,閱讀數百份報告,並且在業界建立合作聲望,幫助客戶避開有問題的房屋、議價買下好房屋:
1. 260萬以上價值的房屋,250萬買到
2. 屋主跳過出價比我們高的5名競爭對手,放棄第二輪炒高價錢的權利,一對一指名與我們合作,210萬買到5名買家競逐的房屋
3. 屋主跳過145萬的第一名出價,讓我們140萬買到房屋
4. 屋主跳過125萬和120萬的出價競爭者,在我們表明只能出到117萬後,送我們1萬成家基金,讓我們116萬買到房屋
5. 標價200萬的房屋,最後170萬買到;標價160萬的房屋,最後155萬買到
6. 加價階段,建議無須加價即可買到房屋,讓 A買家 165萬買到 3 個月後市值180萬的房屋,B買家 180萬買到 3 個月後市值225萬的房屋
(以上皆為美金,其他還有數十間殺價數千至數萬元不等的交易。)
賣房也不負所托:
1. 市場下跌期間,在不熟悉的區域(Oakland)賣房。此棟2房2衛、位於高速公路旁的房屋,成交價比月餘前該地區幾間3房2衛、遠離高速公路的房屋價格還高。
2. 客戶舉家搬離美國,全權授予設計、監工、裝修、清理、房屋檢查、物流、擺設、談判議價責任,最後房屋成交價比該地區前後三個月相似物件都高。
3. 一棟3房2衛,1200多平方呎的房屋,成交價超出客戶預期,逼近該區域4房2衛或是1500平方呎以上的房屋,並打破該區域史上最高的Price Per Square Foot 紀錄。
寫於此處的文章,是當年對老師的承諾。若有任何需要或疑問,請 留訊息給我 或是 填寫諮詢單,也可以閱讀 客戶留下的感言,幫助你做決定。
林久禾 DRE#02007082
Keller Williams Thrive DRE# 0217747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