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ne Bay Area Agent

View Original

近期房價與房地產市場趨勢 —— 經濟學家觀點(以及小弟愚見)

Elliot Eisenberg 是灣區矽谷 MLS 公司長期合作的經濟學家,他在近期訪談中回應目前的房地產市況,當中有些觀點值得思考。(若不知道 MLS 是什麼,可閱讀這篇文章:MLS是什麼?

以下我會整理他的觀點,然後補充自己的看法。

Elliot Eisenberg 的觀點

  • 從三、四月以降的各項指標都顯示房市在修正,這與「季節性」或「循環性」無關,是聯準會(Federal Reserve)刻意為之的結果;大部分的升息已然實現,如果再升息他會很驚訝。

  • 房市或許會再衰弱一點,但(大部分的幅度)可能就這樣。

  • Don’t time the market. 尤其是如果同時要買房和賣房,那麼房市興衰與否不會對你有太多影響。

  • (主持人問目前是否已是買方市場 Buyer’s Market)每一個指標都顯示市場正在慢下來、往買方市場傾斜,但實際上房屋庫存(Inventory)還是不夠,賣方仍舊佔優勢,只是較幾個月前喪失了些許(優勢)。

  • 一般來說,租金的漲跌會跟隨房價調整。

  • 目前情況)絕對不是 ‘08、’09 年,(這幾個月常常看到的)買方退出合約的情況,來自於買方的恐懼,與信用及貸款無關。

  • 我們正在進入衰退(Recession),股票市場「不合理地樂觀(unrealistically optimistic)」。如果市場持續如此樂觀,那麼聯準會肯定會持續升息。要期待聯準會迅速降息的希望是渺茫的(Remote),(再說一次)我們正在進入衰退。

  • 目前的情況只是暫時的。由於當前的情況,建商正在停止建造房屋,於是當我們渡過這一次衰退或者升息(Rate Hike),會迎來更劇烈的房屋短缺(Housing Shortage)

Elliot Eisenberg有提到關於 ADU(Accessory Dwelling Unit),或是建議怎麼說服買家或賣家,這邊暫且不表。

補充說明及看法

影片公開日期時(Aug 18, 2022),灣區的房市其實已經開始回溫一至兩周,跡象來自南灣及半島的Single Family Home。而從影片的脈絡來看,Elliot Eisenberg手上掌握的資料,仍舊指向房價繼續下跌。

我想,沒有人能「預測房市」,尤其是預測短中期的房市(約略是數個月到一兩年)——其實,你並不知道,目前持續約一個月的熱絡,是否接下來就戛然而止,或是一路高歌到明年。

(如同早先文章所述,預測房市並不實際,Realtor 能做的比較像是看見市場的風吹草動,讓客戶知道,詳見:近期房價與房地產市場趨勢(一)追認

經濟學家並非在前線作戰之人,當然沒辦法即時回饋戰況。但 Elliot Eisenberg 的觀點,其實可以給我們幾個大方向。

首先是「季節性」這件事,我想,認為可以視季節性(Seasonality)來買房賣房的人,在這一波肯定是要吃大虧,坦白說,2017 和 2020 年的經驗就已經告訴我們,它並非完全掌控市場。

「季節性」相較過去幾十年而言,過去幾年是失去主宰地位的。過去幾年如此,我認為將來也會是這樣。關鍵在於,資訊傳遞越來越快,以及市場是動態的。

比方說,敏銳的 Realtor 開始感受到市場上漲,把資訊從社交媒體散布出去,那麼大家也會很快得到訊息開始動作,那麼開始動作的買方賣方,自然就會攪動目前的市場情況。

這是灣區市場過去幾十年未有之情況(我認為至少在201x年之前都是)。

以及如果,房地產市場有「循環性」這件事,那麼我認為將來的循環週期,也會因為上述原因而變短。

說回這一波的上漲,雖然我們沒辦法確知方向、幅度和時間點,但有一點可以確認,那就是灣區買房根本是「剛需」,而且剛得很。

四到七月為什麼 Open House 門可羅雀,然而到了八月就熱絡起來?難道是突然有大批人移入灣區?不是吧,恐怕是是四到七月,這群買家根本就躲起來,然後因為某些風吹草動(房價跌夠、股市較穩定、公司停招勢頭稍緩、利率稍微回穩,隨便你猜,我不打算歸因),買家就回到市場上。

這樣說來,無論接下來幾個月是漲是跌,這群人都不會消失,宏觀一點來說,你根本不用賭接下來這幾個月,而是放眼接下來幾年。

(建商被利率的影響程度可能比你想像地還多,我相信 Elliot Eisenberg說的建商停建及接下的房屋短缺情況,因為這有數據,也只是供需法則的應用)

另外我想說,聯準會不是一台機器,而是有很多厲害的人在裡面。你會根據市場調整策略,難道聯準會就不會?

於是當我聽到有人說「我預測接下來聯準會一定會…」,我都微笑不語。我在大學修過幾堂經濟學,絕對沒有讓我更懂總體經濟或預測,而是讓我知道這有多難。

(好吧,如果你真的想判斷市場走向,那我給你的最後建議是,不要相信單一指標,綜合判斷「所有」經濟情勢是必要的。比方說「股市跌,灣區房價就下跌」這樣的論調就不太可信,見此文:股價下跌與房價下跌之關係

追蹤臉書專頁,即時更新房地產動態與知識。

作者:林久禾,舊金山灣區矽谷/硅谷全職專業房地產經紀人。

我是林久禾,台灣大學畢業後赴美取得工程碩士學位。而後調查舊金山灣區(San Francisco Bay Area,俗稱矽谷/硅谷)房地產市場、研習買賣房和看房知識、請益上百位地產前輩,最後因緣際會,受教於一位有五十年買賣房經驗的房地產仲裁官,並成為房地產經紀人(或說房仲,英文稱 Realtor 或是 Agent)。

這些年我探訪過數千間房屋,閱讀數百份報告,並且在業界建立合作聲望,幫助客戶避開有問題的房屋、議價買下好房屋:

1.  260萬以上價值的房屋,250萬買到
2.  屋主跳過出價比我們高的5名競爭對手,放棄第二輪炒高價錢的權利,一對一指名與我們合作,210萬買到5名買家競逐的房屋
3. 屋主跳過145萬的第一名出價,讓我們140萬買到房屋
4. 屋主跳過125萬和120萬的出價競爭者,在我們表明只能出到117萬後,送我們1萬成家基金,讓我們116萬買到房屋
5. 標價200萬的房屋,最後170萬買到;標價160萬的房屋,最後155萬買到
6. 加價階段,建議無須加價即可買到房屋,讓 A買家 165萬買到 3 個月後市值180萬的房屋,B買家 180萬買到 3 個月後市值225萬的房屋

(以上皆為美金,其他還有數十間殺價數千至數萬元不等的交易。)

賣房也不負所托:

1. 市場下跌期間,在不熟悉的區域(Oakland)賣房。此棟2房2衛、位於高速公路旁的房屋,成交價比月餘前該地區幾間3房2衛、遠離高速公路的房屋價格還高。

2. 客戶舉家搬離美國,全權授予設計、監工、裝修、清理、房屋檢查、物流、擺設、談判議價責任,最後房屋成交價比該地區前後三個月相似物件都高。

3. 一棟3房2衛,1200多平方呎的房屋,成交價超出客戶預期,逼近該區域4房2衛或是1500平方呎以上的房屋,並打破該區域史上最高的Price Per Square Foot 紀錄。

寫於此處的文章,是當年對老師的承諾。若有任何需要或疑問,請 留訊息給我 或是 填寫諮詢單,也可以閱讀 客戶留下的感言,幫助你做決定。

林久禾 DRE#02007082
Keller Williams Thrive DRE# 02177478

See this content in the original pos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