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ne Bay Area Agent

View Original

疫情至今灣區矽谷各城市房價漲幅,以及WFH前後之房價漲幅

追蹤臉書專頁,即時更新房地產動態與知識。

矽谷房地產中,一個顯而易見的邏輯是「人們會依據通勤時間調整購房區域。」

疫情剛好給了我們一個實證機會。從疫情早期在家工作,到中期各大公司宣布回到辦公室上班,一直到目前的 Hybrid 工作型態*(見附註一)。

如果通勤時間是人們買房決策的主要因素,Pleasantan, Dublin,San Ramon這些距離大公司較遠但生活品質佳的城市,在疫情前中期應該漲幅較多,待「回到辦公室上班」這件事塵埃落定,這些城市的漲幅應該會不如Sunnyvale、Santa Clara、San Jose 等城市。

於是我們好奇疫情以來,灣區各城市的漲幅,是不是應該如同理論。同時我們也想知道,各地區的漲幅對照工作型態變化的重要時間點,是不是有明顯的變化。

一、矽谷15個城市疫情至今房價漲幅

以下是灣區矽谷15個城市在疫情之後至今(資料完成日期為2023年底),獨立屋的房價漲幅(Single Family Home)、(Sale Price, Median/Sale Price, Average) 。

我們整理出城市房價漲幅排名:

綜觀這幾個城市當中,可以發現 San Ramon是漲幅最為明顯的,sales price, median 高達55.55%。

Dublin、Pleasaton 的房價漲幅上也相當可觀,如前面所提到的,疫情改變人們的工作模式、居住選擇所帶來的外移現象。

另外,從據數據發現,唯獨 Palo Alto的 sales price, median 房價沒有漲。

如果有追蹤我們的文章,我們幾年前就已經提到, Palo Alto 近年Buy & Hold 策略績效不佳

延伸閱讀:兩個 Palo Alto 的關鍵數據

(看看Los Altos、Burlingame的漲幅,Palo Alto 的績效似乎無法歸咎當地的高房價)

延伸閱讀:Los Altos 疫情後市況

二、在家工作型態變化的重要時間點

接著,我們來看看下幾間大型科技公司工作型態調整的時間點:

透過以上資料歸納以下幾個時間點:

a. 2020年3月大部科技公司開始實施遠端工作。

b. 2022年4-5月間Google和Apple相繼宣布回公司進行Hybrid work (three-day in office)

c. X.com在2022年11月宣布完全回公司,相當於取消遠端工作模式**(見附註二)

d. 2023年的2月和9月Amazon和Meta也宣布開始Hybrid work(three-day in office)

保守地說,2023年以降,矽谷的員工應該都已經意識到回到辦公室上班的情勢。

三、疫情之後以2023年為分界線,矽谷各城市的房價漲幅

以下是疫情後一直到2022年底,矽谷各城市的房價漲幅:

Pleasantan, Dublin,San Ramon的漲幅並不令人意外,反倒是Burlingame,儘管當地的高房價,在疫情之後的在家工作時期,仍然有顯著的漲幅。

我們的其中一個猜測是從San Francisco 南下買房的人群。

並且這段期間,人們似乎不想住山上?看看San Carlos/Belmont的漲幅。

我們接著看看2023年一整年各城市的漲幅:

Mountain View、Sunnyvale、Santa Clara、Cupertino等城市的漲幅,相較於Pleasantan, Dublin,San Ramon 已經不像疫情前半段差距那麼大,甚至Mountain View 的漲幅還超越這三個城市。

四、我們的想法

以上數據給了我們一些證據,支持「灣區的人們會依據通勤時間調整購房區域」這件事,這想法其實也和矽谷近年漲幅一路從Palo Alto到 San Jose發展的脈絡有些關係 (看看Google Campus 的遷移、擴充路徑)(這當然也不是什麼嚴謹的學術研究)

不過依據以上統計以及我們的經驗,我們認為在決定下注投資哪一個區域的房地產的時候,得考量以下這些「影響通勤時間的因素」

1. 大型公司的遷移路徑

2. 縮短通勤時間的科技(例如:自動駕駛車)

3. Work From Home 的發產趨勢(Hybrid是常態?還是隨著科技進步WFH又回來)

4. 大型交通建設(例如:高鐵)

我們相信,每個人拿到數據後,形成的論述都有所不同。直接說吧,給予投資論述並不是官方定義的Realtor工作內容,所以以上也不構成投資建議,大家自便。

不過我好奇,有多少Realtor是願意在這個狹窄的領域,自行花時間找數據、找資料、形成論述?

*附註一:混合工作是一種彈性的工作模式,員工可以選擇部分在實體的工作場所中工作,部分在遠端工作,地點可以是在家或是不同的工作空間。

**附註二:透過網際網路或電話在家或其他場所辦公,是一種利用遠端資訊技術的溝通模式,進行有關遠端資料的存取運用行為,讓工作也能在辦公室以外的地方完成的一種便利的工作模式。

延伸閱讀(一):2020 灣區矽谷房地產趨勢和城市漲跌,以及我們看到了什麼?
延伸閱讀(二):危機與轉機:疫情之後的商用房地產趨勢   
延伸閱讀(三):購屋之前,想清楚關鍵問題!(一)


作者:林久禾,舊金山灣區矽谷全職專業房地產經紀人。

我是林久禾,台灣大學畢業後赴美取得工程碩士學位。而後調查舊金山灣區(San Francisco Bay Area,俗稱矽谷/硅谷)房地產市場、研習買賣房和看房知識、請益上百位地產前輩,最後因緣際會,受教於一位有五十年買賣房經驗的房地產仲裁官,並成為房地產經紀人(或說房仲,英文稱 Realtor 或是 Agent)。

這些年我探訪過數千間房屋,閱讀數百份報告,並且在業界建立合作聲望,幫助客戶避開有問題的房屋、議價買下好房屋:

1.  260萬以上價值的房屋,250萬買到
2.  屋主跳過出價比我們高的5名競爭對手,放棄第二輪炒高價錢的權利,一對一指名與我們合作,210萬買到5名買家競逐的房屋
3. 屋主跳過145萬的第一名出價,讓我們140萬買到房屋
4. 屋主跳過125萬和120萬的出價競爭者,在我們表明只能出到117萬後,送我們1萬成家基金,讓我們116萬買到房屋
5. 標價200萬的房屋,最後170萬買到;標價160萬的房屋,最後155萬買到
6. 加價階段,建議無須加價即可買到房屋,讓 A買家 165萬買到 3 個月後市值180萬的房屋,B買家 180萬買到 3 個月後市值225萬的房屋

(以上皆為美金,其他還有數十間殺價數千至數萬元不等的交易。)

賣房也不負所托:

1. 市場下跌期間,在不熟悉的區域(Oakland)賣房。此棟2房2衛、位於高速公路旁的房屋,成交價比月餘前該地區幾間3房2衛、遠離高速公路的房屋價格還高。

2. 客戶舉家搬離美國,全權授予設計、監工、裝修、清理、房屋檢查、物流、擺設、談判議價責任,最後房屋成交價比該地區前後三個月相似物件都高。

3. 一棟3房2衛,1200多平方呎的房屋,成交價超出客戶預期,逼近該區域4房2衛或是1500平方呎以上的房屋,並打破該區域史上最高的Price Per Square Foot 紀錄。

寫於此處的文章,是當年對老師的承諾。若有任何需要或疑問,請 留訊息給我 或是 填寫諮詢單,也可以閱讀 客戶留下的感言,幫助你做決定。

林久禾 DRE#02007082
Keller Williams Thrive DRE# 0217747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