股票上漲、低利率、不想繼續住在集合式住宅 (考量染病風險)等因素,儘管伴隨一部分人口離開灣區,2020 灣區房地產出現以下的趨勢:
1. 價格持續上漲
從4月以來的漲幅10~20%不等,當中有些城市價格已經超約今年第一季高點(例如Burlingame、Los Altos),有些是約略持平,少部分則是低於第一季高點。
2. SFH和Condo/Townhouse 價格分道揚鑣,即便SFH也有差異
傳染病導致思維改變,Condo/Townhouse儘管受惠股價和利率,但距離太近,漲幅不若Single Family Home。
Single Family Home 中,依照面積大小、學區好壞等等,漲幅亦有差異。大面積有前後院、多房數、學區好隻區自然帳漲幅最高,反之則漲幅較低。2房的房屋已然不夠,多半需要3房以上
3. 人們從101一帶往280一帶集中,或者離開灣區
280一帶本來就是早期學區較好、居住較分散、SFH較多之區域,這一波疫情,近乎是把晚近10、20年,人們往101一帶集中的趨勢,反轉導引回早期的好區域。
所以,我們看到了什麼
疫情之初多數人預期房價會下跌,暫時按兵不動。於是房價下跌就被這樣的思維塑造出來。待到5、6月,股市、利率等利多造就房價反轉,一路漲到夏季結束。
這或許只是再一次驗證了灣區的傳統模式。
往回看,每當灣區房價下跌,或者買方暫時不動作的時候(2016年選舉前、2019年第4季、2020年4、5月等等),都是波段的低點,是買房的好時機。問題是,當周遭朋友告訴你「不要買房,現在很可怕!」、當傳統或社群媒體顯現的盡是悲觀的消息,處那種氛圍下,多數人就是不敢買房。
事情發生的先後順序,多半是這樣:灣區的房價因為某個事件,或者因為漲多,開始有點下跌(而且我必須要說,很多事件是大家事後找的理由 — 因為____所以房價才下跌。很多時候,下跌是不需要理由的),於是一部人開始恐懼或者等待,這部分人的動作又造就更多的下跌,循環疊加,使得房價更進一步下跌 — 直到有人覺得這樣的價格可以了,開始入場買房。
最後補上各城市的漲跌狀況(10月還沒結束,可忽略該數據);成交天數因為MLS官方有暫停計算一段時間,這次不附上。
作者:林久禾,舊金山灣區矽谷/硅谷全職專業房地產經紀人。
我是林久禾,台灣大學畢業後赴美取得工程碩士學位。而後調查舊金山灣區(San Francisco Bay Area,俗稱矽谷/硅谷)房地產市場、研習買賣房和看房知識、請益上百位地產前輩,最後因緣際會,受教於一位有五十年買賣房經驗的房地產仲裁官,並成為房地產經紀人(或說房仲,英文稱 Realtor 或是 Agent)。
這些年我探訪過數千間房屋,閱讀數百份報告,並且在業界建立合作聲望,幫助客戶避開有問題的房屋、議價買下好房屋:
1. 260萬以上價值的房屋,250萬買到
2. 屋主跳過出價比我們高的5名競爭對手,放棄第二輪炒高價錢的權利,一對一指名與我們合作,210萬買到5名買家競逐的房屋
3. 屋主跳過145萬的第一名出價,讓我們140萬買到房屋
4. 屋主跳過125萬和120萬的出價競爭者,在我們表明只能出到117萬後,送我們1萬成家基金,讓我們116萬買到房屋
5. 標價200萬的房屋,最後170萬買到;標價160萬的房屋,最後155萬買到
6. 加價階段,建議無須加價即可買到房屋,讓 A買家 165萬買到 3 個月後市值180萬的房屋,B買家 180萬買到 3 個月後市值225萬的房屋
(以上皆為美金,其他還有數十間殺價數千至數萬元不等的交易。)
賣房也不負所托:
1. 市場下跌期間,在不熟悉的區域(Oakland)賣房。此棟2房2衛、位於高速公路旁的房屋,成交價比月餘前該地區幾間3房2衛、遠離高速公路的房屋價格還高。
2. 客戶舉家搬離美國,全權授予設計、監工、裝修、清理、房屋檢查、物流、擺設、談判議價責任,最後房屋成交價比該地區前後三個月相似物件都高。
3. 一棟3房2衛,1200多平方呎的房屋,成交價超出客戶預期,逼近該區域4房2衛或是1500平方呎以上的房屋,並打破該區域史上最高的Price Per Square Foot 紀錄。
寫於此處的文章,是當年對老師的承諾。若有任何需要或疑問,請 留訊息給我 或是 填寫諮詢單,也可以閱讀 客戶留下的感言,幫助你做決定。
林久禾 DRE#02007082
Keller Williams Thrive DRE# 0217747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