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戶感言回顧(一)—— 得到

前幾天有個讀者,一邊閱讀我在LinkedIn上的客戶感言,一邊在電話裡問我某某客戶這樣講是什麼意思,以及當時的情況如何。

我想到,原來這些長年藏身於LinkedIn的客戶感言,解說後對買家或買家有些幫助,希望客戶不介意我拿他們的感言來講講。

(以下所有感言都可以在我的LinkedIn裡面找到,連結放在留言處)

案例一

有客戶說

“久禾專業地為我計算該物件的「合理價」,並且告訴我兩個知名網站的估價應該是偏高。”

「合理價」是什麼意思呢?

Agent在計算一棟房屋的「合理價」時,一般會使用「過去一段時間」「相同區域」的「同類型房屋」的成交價作為估算框架,比方說過去90天在El Camerlo 這個小學成交的Single Family Home。

如果是貸款買房,那麼貸款銀行合作的估價師(Appraiser)原則上也是採用這個框架。

這種作法大概是最快讓矽谷買房賣房人們安心下來的方式,想像你初來乍到,看到一棟要價200萬的破屋,一時之間恐怕不知道怎麼跟家裡長輩(aka資金贊助者)交代。

這時候,讓他們知道附近的成交均價是250或280萬,那麼破屋值200萬,其可信度就高了一些。

這位客戶所說的合理價,其估算架構來自於此。

(當然,Agent在估算過程中免不了做些調整,比方說考量房屋室內面積、房屋是否在大馬路上、距離嫌惡設施的遠近等等。)

那麼,還有其他估算價格的方式嗎?

有的,以上作法在房地產裡面叫做「比較法」,其他至少還有「成本法」、「收益法」。

「成本法」就是看蓋出這樣的一棟房屋要花多少錢;「收益法」就是看這棟房屋可以帶給你多少利潤。

但是,「成本法」和「收益法」在實務上比較少使用,原因是矽谷多半是賣方市場,使用這兩種方法,怎麼算都不合理。

回到客戶感言: “兩個知名網站的估價應該是偏高”

不說是哪兩個網站,其實也不需要說。

因為網站估價問題在於,它們是公開資訊,考量房地產市場是一個大型賽局,一旦有越來越多玩家參考該估價做決定,它就不可能準確。

在此例中,要是相信網站的估價,那出價就偏高。

REDFIN對我最近一間賣的房屋也有估價,儘管該估價每天都會變動,其範圍都在90-92萬之間,那麼之後可以看看成交價公布後,其差異是多少。

如果你希望數據支持我的說法,以前我做過實驗,記錄網站的估價,並且在一兩個月後成交價公開時,回頭驗證估價的準確度。

(該實驗有寫成一篇文章,會放在留言處。)

案例二

另有客戶說

” 久禾带着我们分析每一个房子的优缺点,哪些房子不能选,比如如果后面是一些商业区的尽量不选因为容易被人翻围栏过来,还有哪些房子隔热比较好等等。”

這其實是Agent的基本功。大抵有些看房經驗的Agent都可以講出一些什麼。

而所謂房屋的「優缺點」,多半從兩個方向切入。

一個偏向「功能性」,比方這位客戶所說的房屋隔熱、後院連接停車場或商業區在安全上有疑慮等等。

這些房屋特徵在直觀上,就不適合人居住。

另一種偏向「市場上的其他參與者怎麼看待」該特徵。

例如說房屋附近有電塔。電塔對人體健康的影響,在科學上沒有依據,但是市場上大部分的人都在意,希望自己的房屋不要離電塔太近。

那麼,這就是一個你該告知買家的「缺點」:買這樣房屋,可能會影響將來的Resalability。

墓園、路沖也是同一種思維。(Well…路沖有些人認為路上車子容易撞進家裡,所以也有幾分「功能性」考量)

案例三

有客戶說

“久禾盡量避免造成雙方利益上面的衝突,除非雙方都非常清楚之間的利害關係…證明了久禾是直接且正直的房仲,我也更加信任他處理接下來的賣房事宜…”

當時的情況,我有機會作Double-Ending,但最終還是避免這樣的利益衝突。

Double-Ending是什麼呢?

在房地產的同一個交易中,Agent同時代表買方與賣方,這樣的情況稱作Double-Ending。

這對Agent來說,是很可口的交易。

例如說你幫客戶賣一棟500萬的房屋,結果來看房的買家同時要你當他的Agent,這聽起來不錯,因為你可以在一次交易中賺兩筆佣金,而且金額還不小(以2.5%計算可以多賺12.5萬)。

Double-Ending的問題在於,這多是以犧牲客戶利益為代價,於是Agent有各種說法,用來告訴賣方或買方這沒什麼。

可法律界多半不這麼認為,判例也都不難查詢。

(我的Mentor自承她五十年的執業生涯做過兩次Double-Ending,兩次都是家庭成員之間的私下交易,英文稱Interfamily Transfer,除此之外再也沒有)

後記

第三個案例的客戶說到,

“證明了久禾是直接且正直的房仲”

謝謝客戶這麼說。不過,房地產裡的選擇時刻總是複雜的。

例如說Double-Ending,有些Agent在生涯初期,主要處理買方事宜,於是公開抨擊Double-Ending,然而等到手上有了Listing,卻又開始做Double-Ending。

這當然是選擇。

我至今也賣過一些房屋,每次總有Double-Ending的機會,但我從來沒有做過Double-Ending,目前也不打算這麼做。

這也是選擇。

這些看似高下立判的選擇,我知道未必如此。

近年的電影總是這樣說:萬惡的小丑或許是個好兒子、Cruella也有人們不知道的故事、檢察官或警長被引誘出的黑暗面

Double-Ending的Agent,或許急需醫藥費;或許賺來的錢是要做更大、更有意義的事。

又或許,我聽過一種萬不得已的Double-Ending,當只有一個買家願意和賣家談價錢,價格什麼的都已談妥,但是雙方都想要省中介佣金…

又或許,誰知道呢?他們說每個人都有一個價碼——500萬的房屋我選擇不做Double-Ending,那麼1000萬的房屋呢?1000萬的房屋不做Double-Ending,那麼5000萬呢的房屋呢?

利益大小是否影響選擇?特殊情況怎麼選擇?是否真的萬不得已?

答案或許要窮一生追尋。

客戶不知道的,他/她們的感言在我追尋答案的路上常伴左右。

在房地產的選擇時刻,我會想起這些感言,還有它們承載的信任。

這些信任淬煉出一些選擇,不管旁人看來如何,冷暖也只有自己知道。

這是我的得到。

希望你也可以從這些感言中得到些什麼。


作者:林久禾,舊金山灣區矽谷/硅谷全職專業房地產經紀人。

我是林久禾,台灣大學畢業後赴美取得工程碩士學位。而後調查舊金山灣區(San Francisco Bay Area,俗稱矽谷/硅谷)房地產市場、研習買賣房和看房知識、請益上百位地產前輩,最後因緣際會,受教於一位有五十年買賣房經驗的房地產仲裁官,並成為房地產經紀人(或說房仲,英文稱 Realtor 或是 Agent)。

這些年我探訪過數千間房屋,閱讀數百份報告,並且在業界建立合作聲望,幫助客戶避開有問題的房屋、議價買下好房屋:

1.  260萬以上價值的房屋,250萬買到
2.  屋主跳過出價比我們高的5名競爭對手,放棄第二輪炒高價錢的權利,一對一指名與我們合作,210萬買到5名買家競逐的房屋
3. 屋主跳過145萬的第一名出價,讓我們140萬買到房屋
4. 屋主跳過125萬和120萬的出價競爭者,在我們表明只能出到117萬後,送我們1萬成家基金,讓我們116萬買到房屋
5. 標價200萬的房屋,最後170萬買到;標價160萬的房屋,最後155萬買到
6. 加價階段,建議無須加價即可買到房屋,讓 A買家 165萬買到 3 個月後市值180萬的房屋,B買家 180萬買到 3 個月後市值225萬的房屋

(以上皆為美金,其他還有數十間殺價數千至數萬元不等的交易。)

賣房也不負所托:

1. 市場下跌期間,在不熟悉的區域(Oakland)賣房。此棟2房2衛、位於高速公路旁的房屋,成交價比月餘前該地區幾間3房2衛、遠離高速公路的房屋價格還高。

2. 客戶舉家搬離美國,全權授予設計、監工、裝修、清理、房屋檢查、物流、擺設、談判議價責任,最後房屋成交價比該地區前後三個月相似物件都高。

3. 一棟3房2衛,1200多平方呎的房屋,成交價超出客戶預期,逼近該區域4房2衛或是1500平方呎以上的房屋,並打破該區域史上最高的Price Per Square Foot 紀錄。

寫於此處的文章,是當年對老師的承諾。若有任何需要或疑問,請 留訊息給我 或是 填寫諮詢單,也可以閱讀 客戶留下的感言,幫助你做決定。

林久禾 DRE#02007082
Keller Williams Thrive DRE# 02177478

矽谷中低價Condo/Townhouse行情(或許即將)結束

和幾個客戶聊到Condo/Townhouse市況,他們訝異近期矽谷房市如此火熱,即便是中低價位(100萬或120萬以下)的Condo/Townhouse,上市後一、兩周就賣掉。

這或許是該型態的房屋今年的最後一隻舞,行情當然不是馬上結束但可能也就剩下幾周,有幾個理由。

其一,季節性動能消失

客戶都知道在五、六月找我出價買房,我常會附上警告說明書,背後原因是統計上這些月份矽谷房價就是貴。

(請不要把它當作鐵則,這是依據經濟情勢、房地產走勢調整後的見解,比方說2022年就不適用)

然而,今年似乎是由季節性因素主導的一年。

那麼隨著傳統旺季的消失,季節性的動能也會消失。

其二,房地產補助用罄

該補助的基本設定對鎖定中低價位的買家最有幫助,變相地衝高Condo/Townhouse的需求以及價格,賣家絕對是最大贏家。

這也是為什麼我一得知這個補助,知道很多猶疑不定的族群會被打動(例如說在矽谷租房,但也思考買房和租房哪一個划算的租群),就跟打算換房的Condo/Townhouse賣家說時機來臨。

然而,隨著該補助在幾周內被申請殆盡,這個推高房價的動能已經消失。

(其實我心裡很矛盾,在Realtor的層次,我很高興補助幫我的賣家解套;然而在緩解矽谷房屋問題上,以我有限的經濟學訓練來看,這錢應該是要花在基本供需上,比方說拿錢來買地蓋房)

其三,來自Single Family House (SFH)擴散已經緩和下來

Condo/Townhouse作為SFH的購買窪地,當買家買不到SFH時,有時會退而求其次購買Condo/Townhouse。

而且,以錨定效應來看,這些人會覺得Condo/Townhouse好便宜。

以時間點來說,這一波退而求其次的買家,買Condo/Townhouse使用的比較基準是今年補助後房價,於是又再次衝高了Condo/Townhouse的價格。

而今年以降SFH的漲勢推波助瀾這樣的購買傾向,不過在SFH漲勢趨緩的情況下,這樣的動能也消失。

(第三點其實跟第一點有些因果關係)

小結(或警語)

我對這些判斷有些把握,其中未明說的是房地產經紀人的直覺,就是那種你看了目前市場情況所感知到山雨欲來的感覺。

但我很有可能是錯的 —— 或許接下來中低價Condo/Townhouse行情一飛沖天。

關鍵在於那些未被考慮進去的變因,比方說利率、股市等等,這也是下一篇要討論的內容。

作者:林久禾,舊金山灣區矽谷/硅谷全職專業房地產經紀人。

我是林久禾,台灣大學畢業後赴美取得工程碩士學位。而後調查舊金山灣區(San Francisco Bay Area,俗稱矽谷/硅谷)房地產市場、研習買賣房和看房知識、請益上百位地產前輩,最後因緣際會,受教於一位有五十年買賣房經驗的房地產仲裁官,並成為房地產經紀人(或說房仲,英文稱 Realtor 或是 Agent)。

這些年我探訪過數千間房屋,閱讀數百份報告,並且在業界建立合作聲望,幫助客戶避開有問題的房屋、議價買下好房屋:

1.  260萬以上價值的房屋,250萬買到
2.  屋主跳過出價比我們高的5名競爭對手,放棄第二輪炒高價錢的權利,一對一指名與我們合作,210萬買到5名買家競逐的房屋
3. 屋主跳過145萬的第一名出價,讓我們140萬買到房屋
4. 屋主跳過125萬和120萬的出價競爭者,在我們表明只能出到117萬後,送我們1萬成家基金,讓我們116萬買到房屋
5. 標價200萬的房屋,最後170萬買到;標價160萬的房屋,最後155萬買到
6. 加價階段,建議無須加價即可買到房屋,讓 A買家 165萬買到 3 個月後市值180萬的房屋,B買家 180萬買到 3 個月後市值225萬的房屋

(以上皆為美金,其他還有數十間殺價數千至數萬元不等的交易。)

賣房也不負所托:

1. 市場下跌期間,在不熟悉的區域(Oakland)賣房。此棟2房2衛、位於高速公路旁的房屋,成交價比月餘前該地區幾間3房2衛、遠離高速公路的房屋價格還高。

2. 客戶舉家搬離美國,全權授予設計、監工、裝修、清理、房屋檢查、物流、擺設、談判議價責任,最後房屋成交價比該地區前後三個月相似物件都高。

3. 一棟3房2衛,1200多平方呎的房屋,成交價超出客戶預期,逼近該區域4房2衛或是1500平方呎以上的房屋,並打破該區域史上最高的Price Per Square Foot 紀錄。

寫於此處的文章,是當年對老師的承諾。若有任何需要或疑問,請 留訊息給我 或是 填寫諮詢單,也可以閱讀 客戶留下的感言,幫助你做決定。

林久禾 DRE#02007082
Keller Williams Thrive DRE# 02177478

當房地產季節性人盡皆知,就是重新思考的開始

數年前我貼了一張圖表,那是灣區過去10年房價圖。

圖中,我把房價趨勢線當中的幾個點用紅筆圈出來,打算告訴讀者,在房價一路上升的過程中,總是有些相對低點。

數年後,我感受到市場上人人都知道房地產有著季節性,而這又演變成口耳相傳的「暑假或年底買房」法則。

我不確定這個「法則」的出處,只想告訴大家,它有些危險(危及你的錢包)— 原因在於所謂「相對低點」,人們興沖沖地注意到「低點」,認為自己拿到了投資房地產的聖杯。

然而,關鍵卻是另外兩個字:「相對」。

請容我說說為什麼。

回顧當年圖表

首先使用與當年相同的做法製作圖表,附圖是從2014年開始的房價中位數統計圖*,在圖中你可以看到我圈出的幾個「相對低點」,它們各是:

2015年1月

2016年1月

2017年1月

2017年9月

2018年12月

2019年8月到2020年1月

2020年12月到2021年1月

2021年9月到2022年1月

2023年1月

從上面的數據,你大概不難發現,「低點都集中在1月或者8、9月**」。

這就是人們興奮的原因,看起來,這不就是水晶球嗎?

以上,就是錯誤決定的起點。

為什麼?

使用過去情境測試

試想,你在什麼情境下,會想要使用這個法則呢?應該是打算買房的時候。

那麼,我們就回到過去,測試幾個情境。

情境一:

時間來到2017年2月,你剛剛錯過了2017年1月這個入場時機,於是心想:「那我就等到暑假,或者2018年1月再買房」,而你也真的這麼做了。

2017年暑假的房價是什麼樣的價格區間呢?大概跟2017年4月和6月的價格處在同一區間,但是比2017年2月和3月都要貴上一截,然後,比2017年5月要便宜一點。

所以,你等了半年買房,結果好像沒有比較好。

2018年1月的房價又是什麼樣的價格區間?它比2017年1到10月都貴。

所以在此例中,你等了一年,然後買了一個貴了十幾萬的房屋。

情境二:

2014年3到4月,你錯過了當年1月的入場時機,於是打算跳過5、6月,等到暑假再買房 — 這看起來是一個好的決定,畢竟2014年暑假的房價比幾個月前便宜了三到六萬。

可是你知道嗎?如果你等到2015年1月再購入房屋,那麼又省了三到四萬。

「好,我知道了,要等到隔年1月再買。」

…請回頭參考情境一。

情境三:

你身處2021年2月、3月、4月,還有5月,你覺得不妨等等,等到今年暑假再買房。

2021年暑假房價是什麼樣的價格區間呢。大概跟當年4、5月同處一個區間,比3月稍貴,比2月貴了15萬。

以上幾個簡單的試想,這個「法則」就已經讓我們無所適從。

投資原則和「法則」衝突

以統計的角度來說,以上是過去10年的資料,採樣數量明顯不足。

然而在此情況下,我們還是可以找到至少三個無法全然信任這個「法則」的情境,

這樣,它還算是個法則嗎?

再來,會在意進場時機的人,應該了解房地產的一個特性:房價可能會漲,也可能會跌

(這可能不是廢話,過去曾有人在買房時,因為沒有被告知這個特性而提起訴訟)。

換言之,房地產市場在這些人的視角之下,有投資的特性。既然是投資,所有你曾經學到的投資金科玉律,應該都適用房地產市場。

比方說,使用單一指標預測未來的侷限性,以及後照鏡效應(rear-view mirror effect)。

還有我認為最重要的賽局理論(博弈理論):如果市場上所有人都相信房地產市場有季節性,那麼就不會有房地產季節性。

(我想到最簡單的解釋是剪刀石頭布:如果你認為所有人都要出剪刀,那麼你當然出石頭;可問題是,如果其他每一個人也認為所有人都要出剪刀呢?這時候,你該出什麼?)

以上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道理,而是每一個投資市場的基礎。

還有我認為最該記住的一點 — 在我們所處之地,你的對手是所有的矽谷聰明腦袋,為什麼你會認為用簡單的規律就可以預測房地產市場?

要 Time The Market 不是不行,但請確定自己有足夠實力

那是不是說:「買房不要等?」

也不是。

事實上,我所有客戶都知道,有些時候我會勸客戶不要買房 — 但這從來不是由簡單幾個規則或指標判定的,而是好多事情的綜合判斷。

更多的時候,我只能解釋我怎麼看待目前的市場以後,雙手一攤說我也不知道將來會怎麼樣。

同時,我也對當年我貼那張圖,卻沒有詳盡說明感到抱歉,希望不要真的有人拿簡單規律來Time The Market。

「…你搞得我好亂,所以我該怎麼辦?」

我想跟你說三件事。

1. 不要相信單一指標,如果有任何指標可以預測房價,那它至少有兩個特點

  • 它是複合式的

  • 並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它

2. 風向改變的時候Realtor應該會知道,但是大部分時候,他並不知道將來的風會往哪裡吹。

3. 以上,只考慮房地產市場的投資性質,我們都還沒考慮房地產的民生用途:房子是每天使用的東西,如果你還記得的話。

*Single Family House 從2014年至今的房價中位數,Santa Clara 和 San Mateo County 合併統計,資料來源MLSListings。

**文中所有月份都要往前推一個月,因為2月的成交金額來自於1月的出價。

作者:林久禾,舊金山灣區矽谷/硅谷全職專業房地產經紀人。

我是林久禾,台灣大學畢業後赴美取得工程碩士學位。而後調查舊金山灣區(San Francisco Bay Area,俗稱矽谷/硅谷)房地產市場、研習買賣房和看房知識、請益上百位地產前輩,最後因緣際會,受教於一位有五十年買賣房經驗的房地產仲裁官,並成為房地產經紀人(或說房仲,英文稱 Realtor 或是 Agent)。

這些年我探訪過數千間房屋,閱讀數百份報告,並且在業界建立合作聲望,幫助客戶避開有問題的房屋、議價買下好房屋:

1.  260萬以上價值的房屋,250萬買到
2.  屋主跳過出價比我們高的5名競爭對手,放棄第二輪炒高價錢的權利,一對一指名與我們合作,210萬買到5名買家競逐的房屋
3. 屋主跳過145萬的第一名出價,讓我們140萬買到房屋
4. 屋主跳過125萬和120萬的出價競爭者,在我們表明只能出到117萬後,送我們1萬成家基金,讓我們116萬買到房屋
5. 標價200萬的房屋,最後170萬買到;標價160萬的房屋,最後155萬買到
6. 加價階段,建議無須加價即可買到房屋,讓 A買家 165萬買到 3 個月後市值180萬的房屋,B買家 180萬買到 3 個月後市值225萬的房屋

(以上皆為美金,其他還有數十間殺價數千至數萬元不等的交易。)

賣房也不負所托:

1. 市場下跌期間,在不熟悉的區域(Oakland)賣房。此棟2房2衛、位於高速公路旁的房屋,成交價比月餘前該地區幾間3房2衛、遠離高速公路的房屋價格還高。

2. 客戶舉家搬離美國,全權授予設計、監工、裝修、清理、房屋檢查、物流、擺設、談判議價責任,最後房屋成交價比該地區前後三個月相似物件都高。

3. 一棟3房2衛,1200多平方呎的房屋,成交價超出客戶預期,逼近該區域4房2衛或是1500平方呎以上的房屋,並打破該區域史上最高的Price Per Square Foot 紀錄。

寫於此處的文章,是當年對老師的承諾。若有任何需要或疑問,請 留訊息給我 或是 填寫諮詢單,也可以閱讀 客戶留下的感言,幫助你做決定。

林久禾 DRE#02007082
Keller Williams Thrive DRE# 0217747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