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 個灣區矽谷買房常見迷思與進階觀念
這是一篇闡述矽谷買房迷思與其進階觀念的文章,如果你還沒有基礎觀念,可以先閱讀這幾篇文章:
想在美國矽谷買房!老爸老媽的矽谷房地產入門之一—簡介、想在舊金山灣區矽谷買房!老爸老媽的矽谷房地產入門之二 — 8個觀念、想在美國矽谷買房!老爸老媽的矽谷房地產入門之三 — 再來6個觀念
如果你對買房有進一步興趣,想找我聊聊,那麼可以留訊息給我 或是 填寫免費諮詢單,也可以看看客戶對我的評價推薦。
我們開始吧!
#1 List Price (譯作列價、索價或要價)所代表的意義
當你看到一棟房屋List Price 150萬時,心中的浮現的第一個想法是什麼?
我的經驗是這樣的,有些幫子女物色房屋的爸媽,因為在亞洲有買房的經驗(多半也只有在亞洲買房的經驗),第一個反應通常是:「開得太高了吧!」、「你去幫我問一下能不能殺價!」、「那我要買得比150萬還低才算賺到!」
「殺價」心態,其背後的思維是「我在亞洲買房的經驗,從來都是從屋主開價往下砍價的」。
另外一種經驗,多半是在灣區已經待一段時間的朋友,知道在這邊買房,很可能是要從List Price往上加價的,所以反應或許是「這間房可能要加到160萬才能買到吧」—這樣的說法,比較接近實情(請看下圖,灣區兩大郡縣San Mateo 和 Santa Clara County 過去10年List Price和最後成交價的比值),但也不完全正確
所以,到底要怎麼樣看待「List Price 150萬」這件事,或者說,你要怎麼看待List Price,才比較公允呢?
你一定要先了解當地的成交價狀況,也就是擁有所謂的「行情觀」。
如果說當地的成交價多半落在140萬,而這間房屋List Price卻是150萬,那麼往下殺價不但合情合理,甚至我會說,因為List Price一開列得太高,定價策略錯誤的情況下,這間房屋有一定的可能性導致短時間乏人問津,最終成交價不如當地市況。
那麼,如果當地的成交價多半落在160萬,你卻看到這間房屋List Price是 150萬,那麼屏除房屋有缺陷等等問題(很重要,但不在這篇的討論範圍),多半就是賣方Agent使用灣區常見的行銷策略:把價格列低一點,吸引多組買家,最終讓這些買家互相競爭,把成交價炒高。
所以,回過頭來說,List Price要連同當地的成交價一起看,才會有意義。List Price是賣方經紀人自由訂定的,沒有任何規定說成交價一定要高於或低於List Price。
如果是這樣,那麼我們是不是只要看當地成交價來出價就好,List Price是不是就沒有參考價值了呢?
未必。就是因為List Price是賣方Agent訂定的,所以你其實可以根據List Price,了解對方的意向,推測許多未知訊息。比方說上述List Price低於行情,那你就知道對方想要炒高價格;或者List Price高於行情太多,那麼有可能對方Agent對其客戶的掌控力不足,導致客戶主觀上想列一個自己想要的成交價,而Agent無法阻止,或者是想讓市場證明給客戶看。
所以,總結一下,從List Price殺低不代表賺到,往上加價也不代表買貴。List Price 並不是不能參考,而是要和當地行情一併探討,據此了解對方意向,這樣才會對擬定正確的出價策略有所幫助。
#2 關於REDFIN 和 Zillow估價
REDFIN 和 Zillow 是兩個大家最常用的看房網站,介面直觀又有附上學區資訊(雖然有時候是錯的)。而這兩個網站都有針對目標的房屋的估價,許多人對其深信不疑,甚至在出價的時候拿來問Agent:「欸你看 REDFIN / Zillow 說這間房屋要150萬欸,我們會不會出太低」、「 REDFIN / Zillow 說這間房屋只值120萬欸,我們出130萬會不會太高?」
REDFIN / Zillow估價一定有它的公式,說得有學問一點叫做演算法,那又如何呢?關鍵是,這樣的估價,準確不準確,對吧?
我建議大家在買房前的幾個月,自己做實驗:隨機找幾十棟房屋,記錄 REDFIN / Zillow對它們估價,過一段時間、等這些房屋都成交後,回過頭來檢視當初 REDFIN / Zillow的估價是否精準。
你就會知道我的意思。
我從前做的實驗:軟體估計房價是否準確 — 經紀人的小實驗 — Townhouse 篇、
軟體估計房價是否準確 — 經紀人的小實驗 — Condo篇
(咳,我想矽谷的聰明腦袋都讀過賽局理論,從理論上來說,在參與競價的買家都可以取得 REDFIN / Zillow 估價這個公開資訊的情況下,它永遠、永遠都不可能準確,也不用什麼理論,你就想,如果其他買家都按照 REDFIN / Zillow的估價來出價,而你要贏這一局的話,該怎麼做?而你會這麼想,其他買家也會這麼想…言盡於此,不要再問我 REDFIN / Zillow 是怎麼估價的啦!)
#3錯誤觀念:房屋貸款很容易,找利率低的銀行就好、網路銀行利率更低
首先,在我看來,一個夠格有經驗的房屋貸款Agent,要有幾個特點:
a. 光看買家送來的資料,不用經過Underwriting的程序,大概就知道可能的問題出在哪(代表他熟悉該銀行的行規、政策、紅線等等)
b. 找得到人,能夠在和 Listing Agent 對話時,起到加分、穩定人心的作用。Listing Agent 在審閱各個買方送來的出價時,會審度這個買家到底有沒有能力把款項貸下來,於是肯定會詢問該買家使用的貸款 Agent 各種問題,很多時候甚至晚上致電給貸款Agent。這樣說吧,在Listing Agent問話時,假設一個貸款Agent 的回答得體,另一個支吾其詞,你是 Listing Agent,你要選哪一個貸款Agent代表的買家?
c. 有能力完成自己的承諾。 貸款 Agent 說21天可以過戶、利率是多少等等,他有沒有辦法做到—你以為這在貸款界很容易?不是的,我們幾個經紀人私底下就累積了一個黑名單,這些講得比做得好聽的貸款Agent,在交易的時候出包,搞得買賣雙方人仰馬翻,往後我們就永不錄用。
於是,你如果要取得房屋貸款的預審證明(Preapproval Letter),絕對不可以:
1. 走進一家銀行,找該分行負責房屋貸款的Lending Agent,請他幫你出具預審證明
2. 光找自己有存款的銀行,認為可以得到優惠
3. 看到網路上的廣告,就去找那一家「網路銀行」
1. 的問題在於,你怎麼知道該分行的負責房屋貸款的Lending Agent,到底有沒有經驗,或許他才剛畢業,或許他的專長是Refinance…
2. 的問題在於沒有貨比三家
3. 的問題,在於網路銀行常常找不到人,即便有對應的貸款Agent,可能也在外州,不了解灣區標準30天Close Deal的常態,不然就是承諾的利率常常是假的,或者最後雙手一攤說做不下來 — 常常就發生在進合約之後。
#4 房屋報告非萬能
你大概知道,在美國買房出價之前,會讀到關於房屋的各項報告,得以更深入地了解這間房屋的狀況。
然而,很重要的一個觀念是,報告並非萬無一失。
任何報告都有它的檢驗範圍與限制,比方說,房屋檢驗報告會說:「我們不會特別把家具搬開,以檢驗被家具遮住的部分」,或者說:「這只是肉眼(Visual)檢視的結果,我們不做任何破壞式(比方說在牆上鑽洞)的檢驗」,或者因為天候狀況,無法檢視冷氣機的運作能力,或者因為被管線擋住而無法檢驗特定區域等等。
也就是說,因為那些被家具遮住、被管線擋住、藏在牆壁裡的部件等等,你是無法知道的。換句話說,報告不是萬能,不要報告上說沒問題,就覺得住進了一個完美的房屋—我的經驗,依安全、實用等原則,或個人主觀偏好,任何房屋都是要修補、裝潢的,程度不同而已。
再說,報告是由房屋檢驗師(Inspector)出具的,既然是人那麼就有犯錯的可能。所以,正確的觀念應該是,報告能幫你去除一部分的風險,一定要讀,報告上有提到的顧慮,你該看看它嚴重與否,但千萬不要假定,讀完報告之後,所有的風險都被你知道了。
#5 關於房屋:哪些可以改動,哪些又不行
這其實就是房地產價值差異的來源。舉個最簡單的例子,一棟內部全新裝潢但是在大馬路上的房屋,跟一棟內部需要整修卻是在幽靜巷子內的房屋,你該怎麼選擇?
在大馬路上的房屋,要承受噪音、粉塵等汙染,如果家裡有小孩你或許會很怕他跑出去,關鍵是這樣的條件,除非你把房屋給賣了,否則是無法更改的;相較之下,整修裝潢雖然費時花錢,卻一勞永逸。
道理說來簡單,但是根據我的觀察,很多人在實體看房的時候,被夢幻般的裝潢吸引,情緒被勾動,心想:「這不就是我夢寐以求的廚房嗎?」,這時候,本來擬定的計畫就改變了,即便這棟房屋就在電塔旁。
在這件事情上,要做出更有品質的決策,我認為有幾個方式或思考方向。
a. 讓時間與各種「關卡」撫平一切:很多時候你是第一眼被吸引,當你隔天讀了報告,再隔一天調查Permit,然後再去看一次房之後,那種驚豔的感覺就消失大半了。
b. 提醒自己那些條件,除非賣掉房屋,否則無法輕易更動:學區、天然災害、大馬路、高速公路、飛機航道等等
c. 恐懼和驚艷來自於未知:如果你知道,要把老舊的廚房,裝修到現在這樣的廚房,人工要花三萬,櫥櫃、Counter Top等等物件總共要花兩萬,申請Permit要花三個月。你知道了這些成本,那麼,或許就可以更客觀地評估這棟房屋的價值。
作者:林久禾,舊金山灣區矽谷/硅谷全職專業房地產經紀人。
我是林久禾,台灣大學畢業後赴美取得工程碩士學位。而後調查舊金山灣區(San Francisco Bay Area,俗稱矽谷/硅谷)房地產市場、研習買賣房和看房知識、請益上百位地產前輩,最後因緣際會,受教於一位有五十年買賣房經驗的房地產仲裁官,並成為房地產經紀人(或說房仲,英文稱 Realtor 或是 Agent)。
這些年我探訪過數千間房屋,閱讀數百份報告,並且在業界建立合作聲望,幫助客戶避開有問題的房屋、議價買下好房屋:
1. 260萬以上價值的房屋,250萬買到
2. 屋主跳過出價比我們高的5名競爭對手,放棄第二輪炒高價錢的權利,一對一指名與我們合作,210萬買到5名買家競逐的房屋
3. 屋主跳過145萬的第一名出價,讓我們140萬買到房屋
4. 屋主跳過125萬和120萬的出價競爭者,在我們表明只能出到117萬後,送我們1萬成家基金,讓我們116萬買到房屋
5. 標價200萬的房屋,最後170萬買到;標價160萬的房屋,最後155萬買到
6. 加價階段,建議無須加價即可買到房屋,讓 A買家 165萬買到 3 個月後市值180萬的房屋,B買家 180萬買到 3 個月後市值225萬的房屋
(以上皆為美金,其他還有數十間殺價數千至數萬元不等的交易。)
賣房也不負所托:
1. 市場下跌期間,在不熟悉的區域(Oakland)賣房。此棟2房2衛、位於高速公路旁的房屋,成交價比月餘前該地區幾間3房2衛、遠離高速公路的房屋價格還高。
2. 客戶舉家搬離美國,全權授予設計、監工、裝修、清理、房屋檢查、物流、擺設、談判議價責任,最後房屋成交價比該地區前後三個月相似物件都高。
3. 一棟3房2衛,1200多平方呎的房屋,成交價超出客戶預期,逼近該區域4房2衛或是1500平方呎以上的房屋,並打破該區域史上最高的Price Per Square Foot 紀錄。
寫於此處的文章,是當年對老師的承諾。若有任何需要或疑問,請 留訊息給我 或是 填寫諮詢單,也可以閱讀 客戶留下的感言,幫助你做決定。
林久禾 DRE#02007082
Keller Williams Thrive DRE# 0217747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