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Newest Posts
    • Posts By Category
    • Contact
    • 部落格
    • 文章分類
    • 會員專區
    • 聯繫我
    • 博客
    • 文章分类
    • 会员专区
    • 联系我
Menu

One Bay Area Agent

Trusted home buying and selling advisor in the Bay Area
  • English
    • Newest Posts
    • Posts By Category
    • Contact
  • 繁體中文
    • 部落格
    • 文章分類
    • 會員專區
    • 聯繫我
  • 简体中文
    • 博客
    • 文章分类
    • 会员专区
    • 联系我

近期房價與房地產市場趨勢 —— 經濟學家觀點(以及小弟愚見)

September 8, 2022

Elliot Eisenberg 是灣區矽谷 MLS 公司長期合作的經濟學家,他在近期訪談中回應目前的房地產市況,當中有些觀點值得思考。(若不知道 MLS 是什麼,可閱讀這篇文章:MLS是什麼?)

以下我會整理他的觀點,然後補充自己的看法。

Elliot Eisenberg 的觀點

  • 從三、四月以降的各項指標都顯示房市在修正,這與「季節性」或「循環性」無關,是聯準會(Federal Reserve)刻意為之的結果;大部分的升息已然實現,如果再升息他會很驚訝。

  • 房市或許會再衰弱一點,但(大部分的幅度)可能就這樣。

  • Don’t time the market. 尤其是如果同時要買房和賣房,那麼房市興衰與否不會對你有太多影響。

  • (主持人問目前是否已是買方市場 Buyer’s Market)每一個指標都顯示市場正在慢下來、往買方市場傾斜,但實際上房屋庫存(Inventory)還是不夠,賣方仍舊佔優勢,只是較幾個月前喪失了些許(優勢)。

  • 一般來說,租金的漲跌會跟隨房價調整。

  • (目前情況)絕對不是 ‘08、’09 年,(這幾個月常常看到的)買方退出合約的情況,來自於買方的恐懼,與信用及貸款無關。

  • 我們正在進入衰退(Recession),股票市場「不合理地樂觀(unrealistically optimistic)」。如果市場持續如此樂觀,那麼聯準會肯定會持續升息。要期待聯準會迅速降息的希望是渺茫的(Remote),(再說一次)我們正在進入衰退。

  • 目前的情況只是暫時的。由於當前的情況,建商正在停止建造房屋,於是當我們渡過這一次衰退或者升息(Rate Hike),會迎來更劇烈的房屋短缺(Housing Shortage)

Elliot Eisenberg有提到關於 ADU(Accessory Dwelling Unit),或是建議怎麼說服買家或賣家,這邊暫且不表。

補充說明及看法

影片公開日期時(Aug 18, 2022),灣區的房市其實已經開始回溫一至兩周,跡象來自南灣及半島的Single Family Home。而從影片的脈絡來看,Elliot Eisenberg手上掌握的資料,仍舊指向房價繼續下跌。

我想,沒有人能「預測房市」,尤其是預測短中期的房市(約略是數個月到一兩年)——其實,你並不知道,目前持續約一個月的熱絡,是否接下來就戛然而止,或是一路高歌到明年。

(如同早先文章所述,預測房市並不實際,Realtor 能做的比較像是看見市場的風吹草動,讓客戶知道,詳見:近期房價與房地產市場趨勢(一)追認)

經濟學家並非在前線作戰之人,當然沒辦法即時回饋戰況。但 Elliot Eisenberg 的觀點,其實可以給我們幾個大方向。

首先是「季節性」這件事,我想,認為可以視季節性(Seasonality)來買房賣房的人,在這一波肯定是要吃大虧,坦白說,2017 和 2020 年的經驗就已經告訴我們,它並非完全掌控市場。

「季節性」相較過去幾十年而言,過去幾年是失去主宰地位的。過去幾年如此,我認為將來也會是這樣。關鍵在於,資訊傳遞越來越快,以及市場是動態的。

比方說,敏銳的 Realtor 開始感受到市場上漲,把資訊從社交媒體散布出去,那麼大家也會很快得到訊息開始動作,那麼開始動作的買方賣方,自然就會攪動目前的市場情況。

這是灣區市場過去幾十年未有之情況(我認為至少在201x年之前都是)。

以及如果,房地產市場有「循環性」這件事,那麼我認為將來的循環週期,也會因為上述原因而變短。

說回這一波的上漲,雖然我們沒辦法確知方向、幅度和時間點,但有一點可以確認,那就是灣區買房根本是「剛需」,而且剛得很。

四到七月為什麼 Open House 門可羅雀,然而到了八月就熱絡起來?難道是突然有大批人移入灣區?不是吧,恐怕是是四到七月,這群買家根本就躲起來,然後因為某些風吹草動(房價跌夠、股市較穩定、公司停招勢頭稍緩、利率稍微回穩,隨便你猜,我不打算歸因),買家就回到市場上。

這樣說來,無論接下來幾個月是漲是跌,這群人都不會消失,宏觀一點來說,你根本不用賭接下來這幾個月,而是放眼接下來幾年。

(建商被利率的影響程度可能比你想像地還多,我相信 Elliot Eisenberg說的建商停建及接下的房屋短缺情況,因為這有數據,也只是供需法則的應用)

另外我想說,聯準會不是一台機器,而是有很多厲害的人在裡面。你會根據市場調整策略,難道聯準會就不會?

於是當我聽到有人說「我預測接下來聯準會一定會…」,我都微笑不語。我在大學修過幾堂經濟學,絕對沒有讓我更懂總體經濟或預測,而是讓我知道這有多難。

(好吧,如果你真的想判斷市場走向,那我給你的最後建議是,不要相信單一指標,綜合判斷「所有」經濟情勢是必要的。比方說「股市跌,灣區房價就下跌」這樣的論調就不太可信,見此文:股價下跌與房價下跌之關係)

追蹤臉書專頁,即時更新房地產動態與知識。

開啟臉書專頁
閱覽成交房屋
閱讀客戶感言

作者:林久禾,舊金山灣區矽谷/硅谷全職專業房地產經紀人。

我是林久禾,台灣大學畢業後赴美取得工程碩士學位。而後調查舊金山灣區(San Francisco Bay Area,俗稱矽谷/硅谷)房地產市場、研習買賣房和看房知識、請益上百位地產前輩,最後因緣際會,受教於一位有五十年買賣房經驗的房地產仲裁官,並成為房地產經紀人(或說房仲,英文稱 Realtor 或是 Agent)。

這些年我探訪過數千間房屋,閱讀數百份報告,並且在業界建立合作聲望,幫助客戶避開有問題的房屋、議價買下好房屋:

1.  260萬以上價值的房屋,250萬買到
2.  屋主跳過出價比我們高的5名競爭對手,放棄第二輪炒高價錢的權利,一對一指名與我們合作,210萬買到5名買家競逐的房屋
3. 屋主跳過145萬的第一名出價,讓我們140萬買到房屋
4. 屋主跳過125萬和120萬的出價競爭者,在我們表明只能出到117萬後,送我們1萬成家基金,讓我們116萬買到房屋
5. 標價200萬的房屋,最後170萬買到;標價160萬的房屋,最後155萬買到
6. 加價階段,建議無須加價即可買到房屋,讓 A買家 165萬買到 3 個月後市值180萬的房屋,B買家 180萬買到 3 個月後市值225萬的房屋

(以上皆為美金,其他還有數十間殺價數千至數萬元不等的交易。)

賣房也不負所托:

1. 市場下跌期間,在不熟悉的區域(Oakland)賣房。此棟2房2衛、位於高速公路旁的房屋,成交價比月餘前該地區幾間3房2衛、遠離高速公路的房屋價格還高。

2. 客戶舉家搬離美國,全權授予設計、監工、裝修、清理、房屋檢查、物流、擺設、談判議價責任,最後房屋成交價比該地區前後三個月相似物件都高。

3. 一棟3房2衛,1200多平方呎的房屋,成交價超出客戶預期,逼近該區域4房2衛或是1500平方呎以上的房屋,並打破該區域史上最高的Price Per Square Foot 紀錄。

寫於此處的文章,是當年對老師的承諾。若有任何需要或疑問,請 留訊息給我 或是 填寫諮詢單,也可以閱讀 客戶留下的感言,幫助你做決定。

林久禾 DRE#02007082
Keller Williams Thrive DRE# 02177478

傳訊息給我 ✎
 
 
In 房仲寫分析:矽谷房屋市場趨勢
Comment

灣區矽谷買房賣房成交案例紀實 —— 發生在 Old Mountain View 的小秘密

September 2, 2022

Old Mountain View 大概是這個城市最容易觸景生情的區域,早期的Victorian 和 Cottage、復刻的西班牙和地中海式融合當代思維,標誌 Mountain View 的發跡史。

走幾步路,白天和晚上的 Castro Street 都充滿活力,正向的那種(如果你追尋的不是San Jose Downtown和SF街上會發生的劇情);Red Rock 也歡迎你沉浸在不著邊際的想法,或是偷聽創業和投資細節。

說到創業和投資,我有一個時至今日的小秘密,就發生在Old Mountain View。

6、7年前台灣經濟部派團考察500 Startup (現為500 Global)在 Old Mountain View 的總部,順便看看裡面的台灣新創團隊混得如何。

我跟經濟部很有緣,從前在經濟部當替代役。當時呢,我就被抓去當槍手,上台跟一眾經濟部官員解說。

說槍手是因為我既不是 500 Startup 員工,也不是 500 Startup 的錄取團隊成員,我只是在裡面蹭飯喝酒打混了四個月。不過官員們請放心,我可以擔保你們吸收的知識,和管理階層所言相去不遠。

這是我的觸景生情。當年台下之人如果看到這篇,從而升起一種「原來幫我解籤的人,其實是廟裡掃地阿姨」的感受,那我有些抱歉 —— 但我覺得耳濡目染,也是有幾分功力吧。

以上大概是我和客戶在看這棟 Old Mountain View的房屋時,腦袋跟我說的悄悄話。

這棟兩個月前成交的房屋,將近 1800呎的室內面積, 5000呎的土地面積,格局方正,公私區域有別,裝潢不是最新,用料在當年卻是上乘,我最喜歡客廳的全景窗,還有開門就是中庭的辦公空間。地板通過小小孩的爬行和奔跑測試,我想暫時沒問題。

成交價格我想客戶也是相當滿意,240萬買到 Old Mountain View 1800呎的房屋,這大概是 2019年中末段到 2020年中的價格,內行人大概都知道 It’s a steal。

我幾個月前判斷今年下旬是更好的買點,當然,當時的文章也有提到:要是某一棟房屋超出下跌均值太多,也是很好的買點 。

客戶的判斷方式也是一絕,他認為當時 Realtor都很清閒,應該會是不錯的買點,大家或可參考這個指標。

開啟臉書專頁
閱覽成交房屋
閱讀客戶感言

作者:林久禾,舊金山灣區矽谷全職專業房地產經紀人。

我是林久禾,台灣大學畢業後赴美取得工程碩士學位。而後調查舊金山灣區(San Francisco Bay Area,俗稱矽谷/硅谷)房地產市場、研習買賣房和看房知識、請益上百位地產前輩,最後因緣際會,受教於一位有五十年買賣房經驗的房地產仲裁官,並成為房地產經紀人(或說房仲,英文稱 Realtor 或是 Agent)。

這些年我探訪過數千間房屋,閱讀數百份報告,並且在業界建立合作聲望,幫助客戶避開有問題的房屋、議價買下好房屋:

1.  260萬以上價值的房屋,250萬買到
2.  屋主跳過出價比我們高的5名競爭對手,放棄第二輪炒高價錢的權利,一對一指名與我們合作,210萬買到5名買家競逐的房屋
3. 屋主跳過145萬的第一名出價,讓我們140萬買到房屋
4. 屋主跳過125萬和120萬的出價競爭者,在我們表明只能出到117萬後,送我們1萬成家基金,讓我們116萬買到房屋
5. 標價200萬的房屋,最後170萬買到;標價160萬的房屋,最後155萬買到
6. 加價階段,建議無須加價即可買到房屋,讓 A買家 165萬買到 3 個月後市值180萬的房屋,B買家 180萬買到 3 個月後市值225萬的房屋

(以上皆為美金,其他還有數十間殺價數千至數萬元不等的交易。)

賣房也不負所托:

1. 市場下跌期間,在不熟悉的區域(Oakland)賣房。此棟2房2衛、位於高速公路旁的房屋,成交價比月餘前該地區幾間3房2衛、遠離高速公路的房屋價格還高。

2. 客戶舉家搬離美國,全權授予設計、監工、裝修、清理、房屋檢查、物流、擺設、談判議價責任,最後房屋成交價比該地區前後三個月相似物件都高。

3. 一棟3房2衛,1200多平方呎的房屋,成交價超出客戶預期,逼近該區域4房2衛或是1500平方呎以上的房屋,並打破該區域史上最高的Price Per Square Foot 紀錄。

寫於此處的文章,是當年對老師的承諾。若有任何需要或疑問,請 留訊息給我 或是 填寫諮詢單,也可以閱讀 客戶留下的感言,幫助你做決定。

林久禾 DRE#02007082
Keller Williams Thrive DRE# 02177478

傳訊息給我✎
 
In 成交案例紀實
Comment

美國貸款買房:選擇貸款銀行或仲介 (Mortgage Lender/Broker)注意事項

August 25, 2022

這標題很無趣,所以先讓我講一下記憶中扁鵲與魏文侯的故事。

扁鵲是戰國名醫,他跟魏文侯說:「論醫術,我大哥最厲害,二哥次之,我自己最差。」魏文侯好奇問道,那怎麼沒人聽過你大哥和二哥的名號?

扁鵲說:「我大哥在病徵出現之前,就已經幫病人防治調理好好;我二哥在病徵初現時,也就把病人治好了;而我只能在病人奄奄一息之後,才下猛藥救他於水火,於是大家以為我有起死回生之能,當我是神醫。」

而我的想法是,買房如果一開始就把貸款弄好,你將來就不用去找貸款界的扁鵲。

正文開始。

我發現有些人即便有多次貸款買房經驗,在選擇貸款銀行或者貸款仲介 (mortgage lender/Broker,以下都簡稱銀行)仍有一些偏誤。

(或許是因為過往的成功經驗,殊不知這可能是僥倖)

關於貸款專員 (Mortgage Consultant)

首先,我們都知道,使用貸款買房,先決條件是找銀行拿 Pre-Approval Letter (中文稱貸款預批信,或是貸款預審證明 ,可閱讀這篇:房貸預審證明 (Pre-Approval Letter)是什麼?)

於是有些人走進住家附近的銀行,請銀行指派一位貸款專員,幫你申請 Pre-Approval Letter;有些人比較精明,請自己平時合作的銀行Banker推薦貸款專員。

都不是好方法。

從貸款和房地產交易成功的角度(注意,這是兩回事),這位貸款專員的經驗是很重要的。遺憾的是,銀行指派的貸款專員多半無法達到這個要求。

例如,從貸款成功的角度來說,我們貸款買房,很多時候還牽涉海外資金(例如海外父母的贈與資金),若是在本地生長的貸款專員,有很大機率不知道這樣的資金會怎麼觸動該銀行的規範,直接導致貸款的成敗。

從交易成功的角度來說,當我們遞送出價(Offer)之後,Listing Agent 多半會致電貸款專員,詢問貸款成功機率與風險,同時探聽買方財務上限,這時候,貸款專員怎麼回應,既可以讓對方相信貸款會成功,又不透漏過多資訊,考驗經驗。

再者,如果身處房地產交易競爭激烈的區域,買家周末看上一間房屋欲出價,貸款專員是否可以「在周末」及時回應,調整送出相對應的Pre-Approval Letter,有時候也是成敗關鍵。

那麼,要怎麼找到有經驗的貸款專員?關鍵是「有人合作過」。

跟買過房的親朋好友打聽、請他們推薦是一種方式;而現在很多大公司內部都有貸款買房的論壇,從裡面找人選,也是一種方式。

這裡要特別注意,要去瞭解這位貸款專員比較擅長的業務,是做買房用的貸款還是重新貸款(Refinance)

這為什麼重要?因為重新貸款失敗了,買方在財務上的損失,了不起就是一些規費和聘請房屋估價師(或稱鑑價師,Appraiser)的費用。

(關於鑑價,可閱讀這篇:Appraisal 鑑價或估價(一)Appraisal 是什麼意思)

要是做買房用的貸款失敗,就不是這麼簡單,取決於當時和賣方簽訂的合約,弄不好要賠幾萬美金,更別提那時候的心理壓力。

(如果你直接問貸款專員,他們自然會說兩種業務他們都擅長——這並不是一個好的確認方式。)

或者,找和你合作的Realtor介紹,如果是有經驗的Realtor,那麼肯定有長年合作、專職買房貸款銀行的口袋名單。

我想,以上幾段要表達的是,關鍵在於「人」的專業程度,而非「銀行」—— 同一家銀行,當中貸款專員程度落差極大。

多找幾家銀行

據上所述,那麼是否「找一個」值得信任的貸款專員,申請該銀行的Pre-Approval Letter即可?

我的建議是多找幾家銀行,理由如下。

1.     知道平均狀況

假如找 A、B、C三間銀行,他們各自給你的貸款額度是180萬、190萬、230萬。

那麼你應該會感到奇怪,把同樣的文件交付不同的銀行審核,為什麼C銀行能給的貸款額度, 比其他兩間銀行高這麼多。

經驗上,這是一個警訊。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,要取得越高的貸款額度,意謂滿足的條件越多,財務壓力自然也越高。

背後原因諸如貸款專員的激進或保守程度、銀行的特殊條款等等。

回過頭來,當初你要是只找一個貸款專員申請,而他給你230萬的貸款額度,在無從比較的情況下,你很有可能認為「貸款額度就是如此」而不深究,這也是相當危險的。

2.     預防意外發生

理論上,找到值得信任的貸款專員,貸款有很高的機率會成功。

但是萬一,進入了買房合約(In Contract),我們指定的某間銀行花了幾天跑了一些程序之後,發現貸款做不下來,那怎麼辦?

這時候,去找其他銀行做貸款或許還來得及。

那麼如果,當初有申請多家銀行,也就代表這些銀行都已經幫你跑了一些初步程序,這時候去找他們,也就可以節省時間——有的時候,就是差那麼幾天,就是違約與否的差別。

事實上,有時候錯誤並不是來自於貸款專員,而是貸款人。比方說,貸款人沒有據實告知銀行,其帳戶的資金來源,待進入合約後,銀行盡職調查後才發現與貸款人所言不符,這點貸款的時候也要注意:銀行遲早會發現,不僅要據實以告,還要小心留意,尤其是資金來源。

3.     即時比較利率

你應該會想要拿到最低的貸款利率,那麼是不是可以事先詢問每家銀行的利率,挑其中最低者,跟其合作就好呢?

問題在於,在詢問利率當下,或許A銀行的利率比B銀行低。可是當你進入買房合約、要鎖定利率(Rate Lock)的時候,A銀行的利率卻反而比B銀行高。

那麼比較好的方式就是,不要預設立場,多拿幾間銀行的Pre-Approval Letter,待到進入買房合約時,再來比較利率。

看完上面三點,你應該能掌握多找幾家銀行的好處。

另一個誤解是,許多人擔心被多家銀行調閱信用記錄,會損害自身的信用分數。

事實上,只要這幾家銀行調閱信用記錄的時間,都落在一定的時間內,那麼對信用分數的影響,也就只算是一次。

其他注意事項

 1.     許多人有一個迷思,認為找貸款仲介(Lending Broker)即可,因為可以幫你比較他們系統內所有合作的、大大小小的銀行,於是就不用找傳統的大型銀行。

這是個誤解。

關鍵在於貸款仲介系統內涵蓋的銀行,到底有哪些?——恐怕沒有包含一些傳統的貸款銀行。

然而經驗上,如果你拿的是W2,又在穩定的大公司上班,傳統銀行能給你的利率多半比較低。

(這就好像你想買品質最好的牛排,跑遍所有華人超市,卻忘了你根本去錯了地方,最棒的牛排在Costco。)

比較好的處理方式,或許是至少找一家貸款仲介,加上找不只一家傳統銀行。

 2.     有些人認為網路銀行利率低,找他們做貸款最划算。這也是很危險的事。請回去閱讀貸款專員那個段落,買房地款的關鍵在於貸款和交易能否成功,這是大前提,滿足這個前提,我們才來選擇當中利率低者。

目前網路銀行的幾個問題,都有可能導致貸款和交易失敗,

a.      銀行知名度不足,導致Listing Agent不願相信
b.     針對第一案件,沒有指定並專責的貸款專員,這在回應Buyer Agent和Listing Agent上都造成極大困擾
c.      貸款專員Due Diligence 的能力不足,搞砸時有所聞
d.     無法符合當地房地產市場特定要求(比方說30天完成貸款)

3.     很多人認為找自己的儲蓄銀行,有比較好的利率優惠,比方說錢存在Chase就找Chase。實際上找過多家銀行做貸款就知道,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。

4.     請儘量找熟悉當地房地產市場的貸款專員。

在矽谷,貸款30天內完成是很正常的事,然而,就我所知在紐約及夏威夷就不是這樣的情況。我遇過紐約的貸款專員,問我為什麼要這麼急,45天完成貸款不是很好嗎——我想在矽谷的合約裡提議45天Close,Listing Agent一定會打電話來問你「發生了什麼事?」

追蹤臉書專頁,即時更新房地產動態與知識。

開啟臉書專頁
閱覽成交房屋
閱讀客戶感言

作者:林久禾,舊金山灣區矽谷/硅谷全職專業房地產經紀人。

我是林久禾,台灣大學畢業後赴美取得工程碩士學位。而後調查舊金山灣區(San Francisco Bay Area,俗稱矽谷/硅谷)房地產市場、研習買賣房和看房知識、請益上百位地產前輩,最後因緣際會,受教於一位有五十年買賣房經驗的房地產仲裁官,並成為房地產經紀人(或說房仲,英文稱 Realtor 或是 Agent)。

這些年我探訪過數千間房屋,閱讀數百份報告,並且在業界建立合作聲望,幫助客戶避開有問題的房屋、議價買下好房屋:

1.  260萬以上價值的房屋,250萬買到
2.  屋主跳過出價比我們高的5名競爭對手,放棄第二輪炒高價錢的權利,一對一指名與我們合作,210萬買到5名買家競逐的房屋
3. 屋主跳過145萬的第一名出價,讓我們140萬買到房屋
4. 屋主跳過125萬和120萬的出價競爭者,在我們表明只能出到117萬後,送我們1萬成家基金,讓我們116萬買到房屋
5. 標價200萬的房屋,最後170萬買到;標價160萬的房屋,最後155萬買到
6. 加價階段,建議無須加價即可買到房屋,讓 A買家 165萬買到 3 個月後市值180萬的房屋,B買家 180萬買到 3 個月後市值225萬的房屋

(以上皆為美金,其他還有數十間殺價數千至數萬元不等的交易。)

賣房也不負所托:

1. 市場下跌期間,在不熟悉的區域(Oakland)賣房。此棟2房2衛、位於高速公路旁的房屋,成交價比月餘前該地區幾間3房2衛、遠離高速公路的房屋價格還高。

2. 客戶舉家搬離美國,全權授予設計、監工、裝修、清理、房屋檢查、物流、擺設、談判議價責任,最後房屋成交價比該地區前後三個月相似物件都高。

3. 一棟3房2衛,1200多平方呎的房屋,成交價超出客戶預期,逼近該區域4房2衛或是1500平方呎以上的房屋,並打破該區域史上最高的Price Per Square Foot 紀錄。

寫於此處的文章,是當年對老師的承諾。若有任何需要或疑問,請 留訊息給我 或是 填寫諮詢單,也可以閱讀 客戶留下的感言,幫助你做決定。

林久禾 DRE#02007082
Keller Williams Thrive DRE# 02177478

傳訊息給我 ✎
 
 
In Show Me The Money — 關於貸款
Comment
← Newer Posts Older Posts →

 

Copyright 2022 One Bay Area Agent Inc